學名
Thryssa kammalensis  
發音 
Thryssa kammalensis赤鼻稜鯷
by: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
命名者 (Bleeker, 1849) 棲息深度 1 - 20公尺
中文名 赤鼻稜鯷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是 
科號科名 F095 Engraul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赤鼻稜鯷 
最大體長 8.3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干麥爾劍鰶、突鼻仔、含西 
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西部、澎湖 
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印尼馬都拉海峽 
同種異名 Engraulis kammalensis, Engraulis rhinorhynchos, Engraulis rhinorhyncos, Scutengraulis kammalensis, Thrissa kammalensis, Thrissocles kammalensis, Thryssa kammanensis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中國動物誌-鱘形目;海鰱目;鯡形目及鼠鱚目(張, 2001)  Whitehead, P. J. P., G. J. Nelson etc. 1988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
典藏標本 AMNH43477 AMNH43479 NMMSTP00952 NTUM00183 NTUM00184 NTUM00185 NTUM02180 NTUM03569 NTUM03570 NTUM03571 NTUM06415  
英文俗名 Madura anchovy; Kammal thryssa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體甚側扁,腹部在腹鰭前後均有一排銳利的稜鱗,腹鰭前15-16個,腹鰭後10個,共約25-26個。頭略小,側扁。吻鈍,吻長明顯短於眼徑。口大傾斜;上頜骨末端尖但短,僅達前鰓蓋骨後緣;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8-31。體被圓鱗,鱗中大,易脫落,無側線;背鰭前方具1小棘,胸、腹鰭具腋鱗。背鰭起始於體中部,具12軟條;臀鰭長,具28-34分枝之軟條;尾鰭叉形。體背部青灰色,具暗灰色帶,側面銀白色;吻常為赤紅色。背鰭、胸鰭及尾鰭黃色或淡黃色;腹鰭及臀鰭淡色。

棲所生態

沿近海表層魚類,濾食性,以浮游動物為主,輔以多毛類、端腳類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印度-西太平洋區,西起馬來西亞、印尼至中國及臺灣等海域。臺灣分布於西部及澎湖海域。 

漁業利用

主要漁法為焚寄網、底拖網及流刺網,數量較少,經濟價值較低。體薄肉少,通常曬成魚乾出售,或製成魚粉作為飼料之原料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